户 封 八 县 , 家 给 千 兵 。
【分段注释】
府:公卿相聚之所。罗:罗列。将相:文武大臣。路:道路。侠:即“夹”,夹道。
槐卿:指三公九卿,泛指高级官员。周朝时,朝廷中三槐九棘,公卿大夫分坐其下,三公坐三槐之下,九卿坐九棘之下,此后用槐、棘分别代指三公、九卿。
户封八县:赏赐八县的户数。户,帝王赏赐的户数。封,帝王以土地赏赐。家:公卿之家。给:供养。
千兵:千名兵丁,泛指兵丁众多。这里的兵是指朝廷对有功的重臣配备的护卫兵士。
【翻译】
两京城内将相府第星罗棋布,三公九卿夹道高宅两旁尽显威风。
文臣将相户户都有八县以上的封地,赐予的护卫亲兵有千人之多。
【解读】
古代有“三公九卿”之说,“三公九卿”代表着朝堂上最靠近皇帝宝座的位置,是最显赫的官职,凡位列三公九卿之人,一般都是文武群臣的领袖。
“三公”的官职源自周代,具体指代哪些官职,众说纷纭。一种说法是指代司徒、司马和司空三职。所谓司徒,即掌握财政收支的官职;而司马,则是掌管军事大权的官职;至于司空,其实就是司工,也就是掌管建筑、水利营建的官职。这三个官职,分别掌控了一国的财政、军事和工程建设三项大权,地位自然不一般,称其为“三公”实至名归。
不过,关于“三公”还有另外一种说法,认为“三公”指的就是太傅、太师和太保。此三官一般都是在官职上加的虚衔,并无实权,职责均为辅助国政。
“九卿”是古代在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,比如负责皇家内部事务的冢宰,负责邢狱、纠察事务的司寇等。
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后,又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官制——三公九卿制。此时的三公确立为丞相(最高行政长官)、太尉(最高军事长官)、御史大夫三职;三公之下设立九卿,即奉常、廷尉、治粟内史、典客、郎中令、少府、卫尉、太仆、宗正。九卿主要负责国家的财政、司法、农业、手工业、外交、少数民族事务,以及皇室宗族事务、宫廷警备、车马调度等工作。
从“三公”“九卿”的权力分配及所处地位可以看出,这些官吏对君权构成了威胁,特别是号称“百官之首”的丞相,其地位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。对此,西汉武帝刘彻对三公九卿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他大规模地更改了官职的名称,并削弱了相应的权力,特别是丞相的权力,暂时解除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。不过,这并没有彻底解除丞相和皇帝之间的权力博弈,到了汉末,曹操就以丞相之职再一次架空了皇帝。
真正终结三公九卿制的是隋朝,之后,隋创立了新的中央官制——三省六部制。三省六部制将丞相一人的权力平均分配给三个部门,并让它们相互制衡,从而削弱了相权;而九卿的职责,也分门别类,归于六部之中。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,因此为历朝历代所沿用,直至清末。
古代与官职相配套的还有“封土授爵”,根据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下》中的解释:“功臣宗室,咸蒙封爵,多受广地,或连属县。”可以看出,官员除了出任官职,还拥有象征着地位和财富等级的爵位和土地。
历朝历代对爵位等级的规定是不同的,秦汉时期实行的是“二十级军功爵位制”,爵位从低到高依次为公士、上造、簪袅、不更、大夫、官大夫、公大夫、公乘、五大夫、左庶长、右庶长、左更、中更、右更、少上造、大上造、驷车庶长、大庶长、关内侯、彻侯。曹魏时废除前制,正式施行“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”五等爵制,此后被历朝历代所沿用。
关于《千字文》
《千字文》的创作主旨是识字,但由于周兴嗣文采卓越,将毫无关联的文字编成了精妙绝伦的文章,它以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”开头,用被指定的无一重复的一千个单字,条理贯通、叙事有序地吟咏了关于天文、博物、社会、历史、伦理、教育等包罗万象的诸方面知识,且结构严简,文采飞扬,对仗工整,协韵流畅,令人叹服称绝。其既可识字、学书、习文,又可增广见闻,兼能启蒙儒家伦理思想,成为我国历史上综合性蒙学读物的开山之作。
······府罗将相, 路侠槐卿。 户封八县, 家给千兵。 高冠陪辇, 驱毂振缨。······